<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加强应急保安全,代表这样建议
2018-03-21 11:11 |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 打印 | 收藏
缩小 放大
分享:

如何加强应急管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一直都是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应急管理部。围绕如何防范化解重特大事故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等方面内容,代表们纷纷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

加强应急保安全,代表这样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海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海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交人:上海代表团金锋代表

观察

国家海上应急救援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海上应急救援能力也大幅提升。当前,船舶不断大型化高端化、涉海活动越来越频繁,对海上事故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议

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海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大对深远海应急救援装备配置和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应急抢险打捞船舶和装备的资金投入,优化结构、增强性能。依托500米饱和潜水作业技术和6000米ROV(即水下机器人)作业技术,支持相关单位进行饱和潜水作业技术和深远海作业技术的研究攻关和实战训练,使救援船舶能更安全高效地实施救援。

关于重视发挥民间救援组织作用和政策支持的建议

关键词:民间救援组织提交人:浙江代表团黄美媚代表

观察

我国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初步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当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个别干部群众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不甚了解,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一些条款应适时修改完善了。

建议

应进一步加大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学习力度,及时修改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内容。将民间救援纳入法制化轨道,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志愿组织活动和志愿者的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关于解决鄂皖跨省流域洪涝灾害综合治理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洪涝灾害治理提交人:湖北代表团陈燎原代表

观察

湖北省黄冈市与安徽省安庆市毗邻,共有一条长江重要支流,即华阳河水系。该地区发生大水的频次较高。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湖泊圩堤长、标准低,二是排涝泵站数量少、功率严重不足,三是连通水系灌排不畅。西隔堤险情尤为突出。2016年主汛期,西隔堤接连发生堤身险段沉陷、坍塌、滑坡等险情。黄冈市“三湖”指挥部紧急动员部署,组织大量官兵、干部群众,才确保了堤防安全。

建议

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跨省流域系统治理问题。一是加大西隔堤加固工程全面达标的立项力度。二是全面提高太白湖和龙感湖等的湖堤防洪标准,加大湖堤整险达标的投入力度。三是全面提升排涝泵站能力,继续加大易涝地区泵站扩容力度,确保汛期湖区积涝能及时排入长江。四是全面整治两省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关于进一步推进保安职业化的建议

关键词:保安职业化提交人:北京代表团李勇代表

观察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保安服务公司8246家、从业保安员482.73万人。2017年全国各地保安员因公牺牲6人,因公负伤2482人。

保安职业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保安员工资低、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年流失率高等问题。保安企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尚不规范。行业自律自控能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情况复杂,监管力量不够,监管难度较大。

建议

保安行业应从上到下建立健全党组织,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修改和完善现行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加大对保安企业准入与管理的处罚力度。加强对保安行业的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并完善行业行规。加强保安从业人员培训,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保安行业给予更多关注、更多政策倾斜和扶持。尽快建立健全保安职业等级与从业人员薪资挂钩的行业指导体系。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建议

关键词:全民急救知识和技能提交人:山东代表团卢林代表

观察

近年来,在公共场所,有人突发疾病却“无人会救”或“无人敢救”的事件屡屡发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017年3月15日颁布的《民法总则》第184条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应急救助本身就是志愿服务——在专业的医务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对伤员、病员进行现场救助就是志愿服务。

这不仅需要具备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精神,还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的现场救助工作没有跟上发达国家步伐。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人占国民总数的50%以上,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率高达95%,而在北京,接受过红十字会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的市民仅占常住人口的4%左右。

建议

倡导全社会培养更多的全职或兼职心肺复苏团队和个人。各级相关行政部门、红十字会应当组织编写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教材,组织各类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急诊医学也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应急救治网络(“一键式”启动应急系统)、应急模式、患者自诊系统,开展应急科普等方面的工作。

下列场所和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器械、药品和掌握急救器械使用知识、技能的工作人员: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机场、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等交通枢纽,学校、体育场馆、展览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大型工业企业。

探索由社会组织通过商业保险、奖励等形式,加强对紧急现场救助人员的保护,鼓励和支持市民参与紧急现场救助。

关于畅通救护车“生命通道”的建议

关键词:“生命通道”提交人:山东代表团李燕等5名代表

观察

“120”救护车在运送危重病人时,经常会遇到交通拥堵,造成抢救延误。据报道,我国约80%的意外伤害死亡是因抢救不及时、伤员出血过多造成的。给救护车让路,《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均有明确规定。然而,在执行层面仍然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公民缺乏主动避让救护车的责任和意识,二是“避让与否”这一行为取证较难,给交警执法增加了难度。

国内一些城市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如,广东省深圳市启动“无忧避让”免罚系统,在全市200辆救护车上配备了专门的行驶记录设备,当救护车遇到拥堵鸣笛示意时,车内的电子警察设备就开始自动识别前方车辆车牌并计算阻挡时间,自动对避让车辆进行甄别。山东省济南市交管部门启动“敬畏生命无忧避让”行动,设立不避让救护车随手拍举报平台;青岛市将不避让救护车的司机个人纳入“黑名单”管理。

建议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对不避让救护车的行为制定具体而严厉的处罚标准,交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形成让司机“不敢违法”的震慑力。

利用先进技术取证。建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城市智慧交通建设。在每一辆救护车前安装摄像头,并实现与交管部门执法设备的互联互通。

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倡导大家严格自律,养成为救护车让路的好习惯。将畅通救护车“生命通道”纳入文明城市(单位)考核指标体系。

健全“120”和“122”联动机制。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向交通指挥平台发出信号,由交通指挥系统对“120”救护路线提前控制。

关于逐步完善社会公共急救体系,在民航航班等公共场所合理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公共急救体系提交人:浙江代表团席文等6名代表

观察

近年来,在公共场所发生的猝死事件越来越多,让社会公共急救的话题备受关注。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最佳抢救时间和方式是在事件发生后的3分钟至5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术和除颤。在公共场所推广普及“救命神器”AED,提高公共场所应急救护能力,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公共场所AED配置数量不足,宣传培训滞后,相关法律保障也不完善。

建议

AED俗称“傻瓜”除颤器,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知识。应制定AED配置推广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分类分步配置进度、配备规范和培训要求等,分步分类推进。加强政策引导,不断扩大AED覆盖面。将AED配置和急救培训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纳入文明单位、平安创建评估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强化公共应急服务保障。将AED配置列入年度预算,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AED配置、维护、宣传、培训等。加强宣传培训,营造人人学急救的良好氛围。多层面、多途径普及公共急救知识,将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纳入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并明确课时和考核要求。我国相关法律规定AED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对非专业人员使用AED施救的免责规定尚不明晰,建议进一步明确相关规定,为非专业人员使用AED施救提供法律支撑。

高速公路急需建立紧急救援体系

关键词:公路救援提交人:江苏代表团刘璠代表

观察

高速公路事故的死亡率是一般公路事故的两倍。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善,全国仅有杭金衢高速公路诸暨服务区设置了高速公路医疗急救站,配备2辆120救护车。目前还有59.6%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救援联动机制,一旦发生事故因车辆拥堵或需从周边城市派车,难以在最佳救援时间内到达现场,难免造成事故处理的延误乃至人员死亡。建立高速公路紧急救援体系已刻不容缓。

建议

按人口密度、交通量等,建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健全紧急救援医疗网。以高速公路服务区为依托,设立医院救护服务点,配备必要的救护设备和专门人员,在大中型城市配备专门的救护直升机,在交巡警的配合下,利用专业的抢救知识和技术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保证紧急救援系统的有效运转。

关于减少因地铁、地下管线施工导致道路塌陷的建议

关键词:道路塌陷提交人:北京代表团田春艳代表

观察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频发,特别是近两三年全国范围的城市道路塌陷事故进入集中爆发期。最近一起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是2018年2月7日发生的广东省佛山市地铁二号线绿岛湖至湖涌盾构区间工地地面塌陷事故。

道路塌陷的主要原因包括地下水超采、管道老化渗漏、地铁施工、地下管道反复开挖回填不实、雨季暴雨无法顺利排出积水等。

建议

应努力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地下工程参建各方对周边道路安全的重视程度。在工程预算中,对周边道路保护的费用,应单独列支,明确资金来源。应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变形控制值,对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收。

在重点区域加密地质雷达探测点、适当增加探测次数;道路监测点应保证至少埋设在路基以内,管道变形监测应布设专用测点;当监测点仅埋设在路面表层时,不能以该监测点的数据作为道路或管道是否变形的重要参考指标。继续加强道路巡视,弥补监测的不足。监测单位和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应能力,“测”、“控”并行。

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建立完善的风险诊断与分级应对体系。鼓励科技创新,探索实践有效的道路保护措施,促进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关于提高我国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疏散地铁口聚集人群相关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疏散聚集人群提交人:辽宁代表团张海涛代表

观察

近几十年,全国各地踩踏事件频发。在城市管理经验丰富的上海,也曾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去年7月14日,辽宁省沈阳市因暴雨导致路面积水,地面交通受到极大影响,地铁一号线、二号线运行平稳有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暴雨期间,地铁口聚集了避雨人群,在地铁二号线辽宁中医药大学地铁口的楼梯上挤满了人,很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件。

建议

针对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相关部门应制定地铁口聚集人群应急疏散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有序疏散人群,避免恶性事件发生。

据介绍,发达国家通常根据物理容量和舒适程度等设定人群流量临界值,实时监控,一旦人群流量超过临界值,就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强制实行断流,采取疏导措施。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

关于建设我国海洋预报减灾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海洋预报减灾提交人:山东代表团莫照兰代表

观察

我国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近年来,我国面临的海洋灾害形势越发复杂严峻,特别是沿海地区对海洋预报减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国重视海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果,但海洋预报减灾体系距离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存在体系制度未建立、运行制度不畅通、保障制度不明确等问题。

建议

建立我国海洋预报减灾体系建设顾问委员会和专家组;建立海洋预报减灾保障机制,优化省、市、县三级海洋预报减灾部门的分工和职能;建设海洋预报减灾体系数值预报平台。

建立海洋预报减灾体系运行制度。在相关海洋预报减灾管理部门委托和指导下,依托专家组,制定海洋预报减灾体系近期及长期规划;海洋预报减灾部门(省、市、县预报机构)承担海洋预报减灾系统业务化运行和评估、可视化保障产品发布,总体负责海洋预报减灾体系升级建议和更新指标的制定;海洋预报减灾相关研究所、大学以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各功能实验室承担海洋预报减灾模式、预报系统等的研制和建设工作。

关于适时开通全国电视地震预警的建议

关键词:电视地震预警提交人:四川代表团刘守民代表

观察

震灾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部分重点区域,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部分城市群,涉及7级或7级以上强震潜在震源区域。

我国已经掌握了地震预警技术,但该技术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依托有效的预警形式。

建议

适时开通全国电视地震预警。地震预警、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构成了防震减灾三大核心能力。目前,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具备基本的应用条件。开通电视地震预警在我国已有示范工程。在当地政府授权下,四川汶川、北川、茂县的电视地震预警已安全运行长达6年,并且取得了实际的减灾成果。参照汶川、北川、茂县电视地震预警工作流程,全国电视地震预警的应用仅需在获得各级政府、地震部门或应急部门的授权后,改造电视网络并免费接入地震预警信息,民众无需另行付费即可开通电视地震预警。

关于消防部队配备防爆消防车的建议

关键词:防爆消防车提交人:河南代表团张丽晓等4名代表

观察

目前,消防部队配备的消防车存在安全隐患。众所周知,用于潜在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生产加工设备、检测设备等都应具有防爆功能,但用于消防施救的消防车并不具有防爆功能。在高危场所,因为有各种可燃性气体、液体或粉尘,使普通的消防车在消防作业时存在成为二次点燃源的危险。

建议

各级消防部门配备一定比率的防爆消防车,并将其作为消防列装的标准配置。

将防爆消防车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以推动新产品研发。

目前仅有《易燃易爆环境用消防车防爆技术要求》这一团体标准,建议国家标准化机构组织制定防爆消防车的国家标准,完善技术法规。

在消防领域推广消防装备“一车两人”计划。“一车两人”:一辆城市主战防爆消防车,匹配两台消防防爆机器人,其中一台为消防防爆侦检机器人,另一台为灭火机器人。


首页| 关于国搜| 提供服务| 新闻中心| 法规标准|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742
技术支持:中投国搜(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22320号-2 技术支持:中投国搜(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