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罹患职业病受援人获赔36万
2016-08-24 14:33 | | 打印 | 收藏
缩小 放大
分享:

南海区法援处受理一起特殊工伤案,法援律师为受援人申请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

罹患职业病受援人获赔 36万

  在普通的工伤案件中,当事人只能获得工伤保险赔偿,而不能同时获得民事赔偿。但在近日南海区法律援助处受理的一起案件中,当事人不但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还依法获得了民事赔偿,拿到了36万元的赔偿款。原来,这是一起特殊的罹患职业病案例。

  在陶瓷厂工作得了“矽肺”

  2007年3月,莫某某进入广东某陶瓷有限公司,从事污水处理工作,工作中接触粉尘、高温、噪声等污染源。2014年12月,他被佛山市职业病防治所认定为“矽肺三期”。

  2015年1月,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他为工伤。2015年3月,经佛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三级,停工留薪期为7周。2015年4月至6月,莫某某住院治疗77天。

  某陶瓷公司及社保基金管理局负担了莫某某住院期间的一切费用,公司支付了莫某某2015年1月、2月的工资,莫某某在社保基金管理局领取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并自2015年10月开始,每月从社保基金领取伤残津贴。

  之后,莫某某来到南海区法律援助处申请法律援助,该处指派广东坚信律师事务所律师白佳成承办。“刚拿到材料时,我发现这并不是普通的工伤案件,而是职业病工伤案。”白佳成表示,在查阅了相关法规和案例后,他有了初步方案:一是要求得到工伤保险规定的赔偿,二是向用人单位提出民事赔偿。

  然而,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赔偿要同时提起还是分别提起?民事赔偿该提哪些项目?每个赔偿项目又该按何种标准计算?对于上述的问题,《职业病防治法》并无详细规定,可借鉴的案例也不多,这给白佳成的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一审判决民事赔偿26.5万元

  白佳成随后约见了莫某某,向他了解案件详细情况。“他不熟悉法律规定,只是认为公司为他缴纳的社保金额不足,导致其每月可领取的伤残津贴减少,希望公司补足。”白佳成介绍,另外,莫某某还希望公司能及时支付工伤保险规定的其他赔偿项目。

  在详细分析案件后,白佳成给出了该案件代理的工作方案:要求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赔偿。

  2016年1月,该案一审,南海区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作出民事判决书,除了支持莫某某获得三级工伤保险待遇之外,还判令广东某某陶瓷有限公司支付莫某某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等民事赔偿项目共计约26.5万元。

  白佳成表示,一审判决支持了大部分诉讼请求。只是在营养费方面,因病历出院报告上载明的是“均衡营养”而不是“加强营养”,所以即使他提出了一些医学文献,认为莫某某需要加强营养,法院仍然只是象征性地判了3000元营养费。

  二审调解公司一次性支付36万元

  一审后,莫某某对判决很满意,但公司却对判决不服,并向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016年6月3日,二审开庭,法院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并提出了一次性解决方案:公司给予一次性赔偿,莫某某和公司解除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解除,会不会对当事人在伤残津贴领取、药费报销、退休金领取方面产生影响?”考虑至此,白佳成建议莫某某暂不签调解协议,让他和公司一起去社保部门了解相关详细规定后再确定是否达成调解。

  经过详细了解,双方解除劳动关系得到公司一次性赔偿后,莫某某每月仍可领取伤残津贴直至终老,亦可选择现在退休领取退休金,医药费按社保规定报销,住院疗养也可以按规定申请。

  了解情况后,莫某某才去法院签署调解协议。公司方一次性向莫某某支付人民币36万元,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现调解协议双方履行完毕。

  “法律援助对我们外来打工仔确实有帮助!我对南海区法律援助处的工作很满意,白律师也很尽心尽力,我很感激你们!如果没有你们提供的法律援助,公司原来只同意给我10万元以下的赔偿款,而且可能还要拖四五年才能拿到手。”莫某某说。

  为了表达对南海区法律援助处的感激之情,8月6日,莫某某与妻子来到区法援处为工作人员送上锦旗。8月11日,他拿到了36万元赔偿款,回了四川老家。

  区法律援助提醒

  用人单位要注意改善工作环境

  南海民营经济发达,一些企业特别是制造加工类企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致人罹患职业病的高危因素。为此,区法律援助处建议,用人单位要注意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减少职业伤害,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这样既可以避免因败诉给企业带来的名誉损害,也可以避免因工伤、民事两项赔偿导致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劳动者自身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职业病损害的发生,避免给自己造成巨大的不可逆的人身伤害。


首页| 关于国搜| 提供服务| 新闻中心| 法规标准|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742
技术支持:中投国搜(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22320号-2 技术支持:中投国搜(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