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高温下运动做好个人防护 备好防暑降温药品
2016-08-25 13:41 | | 打印 | 收藏
缩小 放大
分享:
8月22日下午,惠东滨海旅游度假区巽寮湾海滩上,密密麻麻的游客在水里玩耍。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8月22日下午,惠东滨海旅游度假区巽寮湾海滩上,密密麻麻的游客在水里玩耍

  天气持续“烧烤”模式,对很多运动爱好者来说是巨大挑战。近日,我市各大医院急诊科陆续接诊一些运动时出现意外的患者。急诊医生特别提醒市民,在高温下运动要讲科学,适时、适度,防止意外发生。

  意外

  打赌憋气数分钟未见浮起

  17岁的小伙子,在游泳时与同伴比赛,看谁能憋气最久。结果小伙子数分钟都未见浮起来……

  近日,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接诊了这个小伙子,据江北某游泳场工作人员介绍,见小伙子潜后数分钟都未浮起来,现场的人赶紧下水寻找并将其发现捞起,当时发现患者已脸色发紫,无意识和呼吸。急救员给患者胸外心脏按压和进行了人工呼吸,并马上送往医院。

  该院急诊内科主任叶自力介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康复。

  提醒

  憋气易致无意识溺亡

  “正确适量的游泳对健康有好处,但不当的游泳则会引发危险。”叶自力说,1米深的水也能淹死人,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强制公共泳池竖立“禁止长时间入水憋气或潜泳”警告标志,并要求救生员及时阻止泳客的类似行为。“天气渐热,各大泳池也热闹了起来,要避免类似事故,首先是要靠自己的防范意识。”叶自力说。

  “准备憋气或潜泳的游泳者,会在入水前做多次深呼吸,长憋一大口气,吸入肺部的大量新鲜空气含氧量较高,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骤降,这就致使憋气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得不够快,大脑无法及时得到警报。与此同时,血中的氧气含量降得很快,往往是大脑在意识到危险之前,人已经因为缺氧而昏厥。”叶自力解释。

  “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在全程无意识的情况下溺亡,如果施救不及时,即使获救,大脑也会因为缺氧而受损,成为植物人。”叶自力说,这正是浅水溺水恐怖之处。

 高温下户外作业易中暑,注意防范。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高温下户外作业易中暑,注意防范。

  急救

  心肺复苏术

  “除了国际标准指南:心肺复苏术,特别是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其它抢救方法对溺水者都是不靠谱的!比如将溺水患者到背着奔跑,或将溺水者放在牛背上等等,都是错误的施救方法!”叶自力说:“现在天气炎热,游泳的人特别多,请一定要学好自救互救方法,以防万一!”

  中暑 5个小伙红花湖晕倒

  虽然暑气逼人,但依然有些户外运动爱好者坚持运动。6月底一天上午约11时,一支拓展训练的队伍在红花湖绿道半道处大“乱”起来,原来队伍里有5个小伙子满头冒汗,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心悸、眼花、四肢发麻等严重不适症状,他们中暑了。

  组织者立即驱散大家,现场进行物理降温处理后,迅速送到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经吸氧、降温、输液等积极处理,均康复出院。

  提醒 年轻人容易忽视中暑

  “中暑包括轻症的热水肿、热晕厥及重症的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病死率与温度上升相关,治疗延误病死率可达80%,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死率高于普通人群。”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王国标说:“炎炎夏日在户外活动容易中暑,这是人人都懂得的常识,但常常被人忽视。尤其是年轻人,自以为身体条件好,扛得住,因此,更不注意中暑的预防。”

  王国标提醒,注意3点可以预防中暑:

  尽可能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过长时间工作。

  外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涂抹防晒霜、带防紫外线遮阳伞或戴遮阳帽,带上足够的饮用水,准备一些防暑降温的药品,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

  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尽可能避免在烈日下的户外活动。

  急救 感到不适 停止运动

  王国标说,轻症中暑有先兆症状,包括: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正确的应对方法是:

  1 感到头晕、胸闷等不适,立即停止活动,就近阴凉处休息。解开衣扣散热,周围环境要通风,尽可能多喝水或服用解暑药物。

  2 出现晕厥、高热时,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处,或有空调处,增加辐射散热。同时,尽快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救治。

  “如果条件允许,中暑时最好选择一些含电解质的饮品或淡盐水等。可适量服用藿香正气水或十滴水。”王国标说。


首页| 关于国搜| 提供服务| 新闻中心| 法规标准|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742
技术支持:中投国搜(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22320号-2 技术支持:中投国搜(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